生活在云南哀牢山下的傣族女子上著短衣,下著筒裙,腰間的裝飾可謂異彩紛呈:各色彩線織成的腰帶,紋樣多為長條或幾何圖形。層層纏繞的彩色腰帶既可用來固定筒裙,又可束腰,也剛好遮住了活動時外露的腰部;三角形臀飾——“帕杰”(傣語),釘滿銀泡,點綴著彩纓和絨球,系于后腰之上,覆蓋2/3的臀部;臀飾上還搭著一只腰籮,腰籮在傣語中喚作“秧桿”,是用削得極薄的竹篾皮編織而成,口大底小,呈喇叭狀,有的還要綴上流蘇、響鈴……靜態(tài)時可觀彩線斑斕,紋飾精美,感受手工技藝之巧;行動時可感流蘇吐艷,銀飾生輝,領(lǐng)略婀娜搖曳之態(tài)。絢麗的裝飾為服裝整體營造出更為豐富的層次感,也引來了“花腰傣”之別稱。
北京服裝學(xué)院民族服飾博物館藏花腰傣彩色織錦腰帶細節(jié)。
北京服裝學(xué)院民族服飾博物館藏花腰傣臀飾。
北京服裝學(xué)院民族服飾博物館藏花腰傣竹編腰籮。
“同樣是掛在后腰的竹簍,貴州岜沙苗族漢子的竹簍則少一分嬌俏,多一分霸氣。在距離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從江縣8公里的山坳上,坐落著“最后一個持槍部落”——岜沙苗寨。這里保留了古老的風(fēng)貌,男子頭挽發(fā)髻,身著亮布衣褲,佩刀扛槍。在岜沙男子手中,鐮刀除了作為勞動工具,“鐮刀剃頭”的習(xí)俗更是令人稱奇。因此,掛在腰上鐮刀簍子也就成為了當?shù)啬行缘碾S身配件。這種竹簍呈靴形,簍身的弧度與鐮刀完美契合,如此一來,鐮刀入簍后,既不易掉出、不易劃傷,又輕巧便捷,好不威風(fēng)!”
岜沙苗族男子的鐮刀簍
德昂族以藤飾為美,這種習(xí)俗從古沿襲至今,集中表現(xiàn)在婦女腰間纏著的幾十圈精致的藤篾腰箍。
關(guān)于腰箍的來歷,還流傳著十分動人的神話:從前,茶山上刮起大風(fēng),吹落了102片葉子,這些葉子落地后,變成了51對兄妹。突然,狂風(fēng)大作,將他們當中的一半吹上了天,地上的人想盡辦法救助,卻總是夠不著。情急之下,有人用青藤繞成圈,將天上的人兒一個一個套住,用力拉回地面。這51對兄妹便是德昂族的祖先。為了紀念祖先,故以藤篾為腰飾。
另有一個傳說則是這樣的:德昂族先民從葫蘆中來,女人們一出來就飛上了天,男人們?yōu)榱怂┳∨?,就用藤篾做成了腰箍,套在女人的身上。從此女人不再滿天飛,安安心心地同男人建立家庭,過上美滿生活。
直到今天,腰箍仍在德昂族服飾中占有重要位置。按德昂人的習(xí)慣,姑娘成年后,就要在腰部佩上若干腰箍。這些腰箍大多用藤篾編成,藤圈寬窄粗細不一,有的漆成紅、黑、綠等色;有的刻上花紋,包上銀皮、鋁皮;還有的一半是藤篾,一半是銀絲。姑娘們以腰箍多、腰箍美為榮。因此,在戀愛期間,小伙子為了討姑娘歡心,往往費盡心機地制作精巧的腰箍相贈。腰箍從傳說的用來“拴住人”,演變成為用來“拴住心”。
德昂族腰箍
佩戴圖
云南省富寧縣板侖鄉(xiāng)龍邁村的彝族婦女也有佩戴腰箍的習(xí)俗。相較德昂族的腰箍,彝族腰箍要寬出許多,且只佩戴一個。穿衣時,先套上腰箍,然后將貫頭式的“麻公媽”衣罩在腰箍之上,再沿腰箍位置系上一條寬腰帶,給人以磅礴的力量感和儀式感。
彝族腰箍
或為方便,或為裝飾,或為表征,或為炫耀,小小腰飾亦是人們生活的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