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期講座
你聽,
那響徹在耳畔的歌聲,
是他們捕魚的消遣……
你看,
那船角上揚起的魚叉,
是他們生存的武器……
他們,就是世居在三江流域的赫哲人。
赫哲族是黑龍江省的獨有民族,這里洋溢著熱情樸實的民風,擁有著回味無窮的美食,還有那神秘驚奇的魚皮衣。
鮮為人知的是,赫哲族是一個跨境民族,在俄羅斯境內(nèi),這個民族被稱之為那乃族,那乃族與赫哲族同根同源,在許多方面,都與赫哲族極其相似。
金光工作室第六期講座邀請到佳木斯大學美術學院副院長丁思堯教授,為大家講述《阿穆爾河沿岸那乃族文化探尋》,接下來讓我們與丁教授一同走進這神秘的那乃族。
中國的赫哲族與俄羅斯的那乃族是跨界而居的同一民族。那乃族,是俄羅斯遠東地區(qū)人口最多的少數(shù)民族,主要分布在哈巴羅夫斯克、阿穆爾斯克、共青城和尼古拉耶夫斯克。
位于阿穆爾河下游、距離哈巴羅夫斯克市區(qū)80公里的靺鞨村(也稱薩卡奇?阿梁村)有一所中心學校,這所學校是一所多民族學校,學校共有9位教師,46名學生,除了那乃族,還有俄羅斯族、烏爾奇人、達斡爾人、費雅喀人和韓國人。
兩個小女孩在表演那乃族舞蹈
學校的博物館里陳列著那乃族文物,文物件數(shù)不是特別多,其中以服裝服飾類居多。
那乃族文物
赫哲族和那乃族的婚服也稱“樹服”,樹服對赫哲族和那乃族的婦女有著非凡的意義,女子在結婚時穿一次,在生命結束時穿一次,因此有著“樹服一件托生死”的說法。
那乃族婚服局部
位于靺鞨村之南阿穆爾河河岸邊的那乃族巖畫,是活動在黑龍江中下游流域的那乃族文化遺存,據(jù)考證,有一部分巖畫最早出現(xiàn)在1.3萬年前的新石器時代。
那乃族巖畫
阿穆爾河沿岸近百幅巖畫,有心形面具、鳥類人形圖像、太陽、龍和鹿等形象,這些巖畫有一個共同的主題——那乃族神話《三個太陽》。
那乃族巖畫
離河岸稍遠一點的樹林中矗立著由一整塊黑色巖石雕刻的石碑,雕刻的是那乃人部落圖騰,據(jù)考證約有6千年歷史。
那乃族石碑
在哈巴羅夫斯克歷史博物館中設立了赫哲族—那乃族歷史文物展區(qū),展區(qū)內(nèi)陳列著一件婚服,這是一位烏爾奇婦女嫁給那乃族人時穿的婚服。
那乃族婚服
婚服由左下角的婦女提供
展區(qū)內(nèi)還放置著一組木質(zhì)神偶,這些神偶來自赫哲族部落。佇立在最中間的神偶起著山神的作用,面目清晰與人等高,手中舉著木劍,挖空的腹部能吞掉妖魔鬼怪,一顆碩大的心臟代表強悍的法力,靠墻斜放著一根高高的木桿,頂端棲息著一只鳥(喬卡鳥)。
木質(zhì)神偶
展區(qū)內(nèi)還陳列著幾套保存完整的薩滿服飾,有鹿皮、獸皮、魚皮和纖維等多種材料。與國內(nèi)留存的薩滿服飾不同的是其鹿角帽的制作,鹿角帽上裝飾著龜、蛇和神偶形象,頂端八岔鹿角的材料是金屬。
薩滿服飾
鹿角帽
位于哈巴羅夫斯克市區(qū)的一所民族手工藝學校,專門從事那乃、達斡爾、費雅碦和俄羅斯本民族傳統(tǒng)手工藝的傳承與研究。
手工裝飾品
魚皮工藝品
在學校內(nèi)的一間小型演播室,穿著那乃族演出服裝的小演員們表演了許多節(jié)目。
那乃族傳統(tǒng)樂器演奏
口弦琴演奏
薩滿舞蹈
那乃族小男孩兒演唱歌曲
那乃族舞蹈
那乃族的插畫,有的用細膩的繪畫語言真實再現(xiàn)了那乃族的生活場景,有的用生動形象的裝飾語言表現(xiàn)了那乃族的傳說故事。
那乃族插畫
撥開那層層面紗,那乃族的文化就這樣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這個民族的文化中充斥著信仰與圖騰,也融合了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這也正如赫哲族與那乃族的關系,雖然兩個民族同根同源,但隨著時間的流逝,彼此之間又在走向著不同的道路……
作者簡介
丁思堯,佳木斯大學黑金文化產(chǎn)業(yè)研究所負責人;中國國家民族畫院畫家;中國人類學民族學人口較少民族研究委員會理事;中國傳統(tǒng)工藝科技史研究專業(yè)委員會理事;黑龍江省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