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石山縣境內(nèi)自從漢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設河關縣后,歷代王朝和一些割據(jù)政權在這片古絲綢之路和唐蕃古道經(jīng)過的地方,或建都,或設州置縣,或筑堡設關,筑了不少城,可惜由于歷史久遠,屢經(jīng)戰(zhàn)火,現(xiàn)在有的只剩下一些殘壁斷垣,有的只留下一段久遠的傳說,有的只留下短短的幾個文字在浩翰的典籍中,下面簡要介紹曾設在積石山縣境內(nèi)的古城。
河關縣城 遺址位于大河家鎮(zhèn)康吊村,西漢置河關縣,古城殘壁斷垣猶存。出土文物有石斧、石火盆、漢瓦、磚(長80厘米、寬40厘米、厚17厘米、重25千克)等物。唐時為積石軍,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升為積石州,宋元亦為州?!对?middot;地理》、《水道提綱》載:積石州至安鄉(xiāng)關一日程,計70里。
據(jù)蘭州大學地理系教授馮繩武《河州政區(qū)城關考》中的觀點,大河家的長寧驛古城遺址在黃河南岸二級階地上,高出河面約100米,就出土文物論,從史前歷漢代至宋代,均有遺存,是漢河關縣遺址。此文中并且引了實查時農(nóng)民何賢的一段話:“吊莊古城,每邊長一里(約500米),分上城與下城,大小一樣,上城內(nèi)原有街道,附近泉水已澆地200畝。西城墻外有一防敵深溝名石頭溝。傳說此城(名長寧城)早于其西南的大墩城……”。
臨津城 遺址位于大河家鎮(zhèn)大河村,前涼時張軌置縣?!端?jīng)注》:“河水又東,臨津溪水注之,水自南山,北經(jīng)臨津城西,而北流注于河,河水又東,經(jīng)臨津城北,白土城南”。隋時稱之為臨津關。隋大業(yè)五年(609年)煬帝出臨津關渡河至西平。唐時為米川縣址?,F(xiàn)遺址僅存東墻一段及北墻少許。
治城 前涼設治城縣,張軌筑,遺址位于劉集鄉(xiāng)劉集村,《河州志》載:在州西110里?!巴ㄨb”載:距黃河18里。
譚郊城 在今劉集鄉(xiāng)崔家村。東晉義熙七年(411年),乞伏乾歸克后秦洛陽水洛城,徙其民3千余戶于譚郊,遣乞伏審虔帥眾2萬筑城譚郊。義熙八年(412年)二月,河南王乾歸徙都譚郊。十月,又遷都枹罕。現(xiàn)古城遺址尚存。
踏白城 位于癿藏舊城村,城址規(guī)模為東西長270米,南北寬約150米,占地4.05萬平方米,城墻高12米,厚10米,用土夯筑而成。東、南、北有城門,北宋時為吐蕃唃廝啰之孫木征所筑。遺址尚存。也有學者認為踏白城在銀川鄉(xiāng)西番莊。
磨溝古城 位于寨子溝鄉(xiāng)磨溝村董家社西面,遺址尚存。城東西寬80米,南北長100米,高6.2米,城墻厚10米,南面正中為城門,城西靠城墻處約3畝平地屬于城堡的配套建筑基地,其東北角200米處山頂上有堡子一座,堡東沿尚有圍墻殘留。磨溝正南方開闊處是教場坪(現(xiàn)稱為侯家坪),面積約70畝,坪北沿靠磨溝河沿有一堡子遺跡,城、堡成犄角之勢。該城也叫吳家驛,門前有一深巷道稱驛門巷(已廢)。磨溝古城址至今保存完好,寨子溝是否因之得名,待考。
來源:《積石山史話》
資料來源:積石山保安族東鄉(xiāng)族撒拉族自治縣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