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的湖水,為何如此無情!拉齊尼·巴依卡的家人、朋友,以及曾經(jīng)得到他幫助的鄉(xiāng)親們、他所在培訓班的老師同學,無論如何也不敢相信,他們熟悉的那個忠誠正直、謙遜善良的拉齊尼·巴依卡就這樣永遠離開了他熱愛的守邊護邊事業(yè)和摯愛的親人們。
2005年,拉齊尼·巴依卡正式接過父親手中的鞭子,行走在千里邊防線上,成為了一個不穿軍裝的邊防軍人。(新華社記者 李翔攝影)
1月12日,獲得“喀什地區(qū)見義勇為先進群體”稱號后,與拉齊尼·巴依卡參與救援落水男童的木沙江·努爾墩說:“作為共產(chǎn)黨員,遇到這種情況,我們就是應該沖在前面,黨和政府給我這樣的榮譽,我非常感謝,也更加懷念我的好兄弟拉齊尼?!?/p>
拉齊尼·巴依卡的女兒得知父親的事跡后,哽咽著說:“我3個月沒見到我父親,我們視頻時他給我說,‘女兒,我的普通話水平提高了,等我回家了,你再給我教一點?!揖鸵恢迸瓮腋赣H能回來,吃到他親手給我做的飯……但是沒關系,我有這樣的父親,我感到驕傲,感到自豪!”
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提孜那甫邊境派出所副所長阿布都賈米·龍吉克說:“從今以后,我會把你的工作繼續(xù)干下去,請你放心?!卑⒉级假Z米·龍吉克與同事們把拉齊尼·巴依卡生前巡邊使用的望遠鏡留在邊境線上,用石頭壓住,鏡頭朝著家鄉(xiāng)的方向。他說:“希望拉齊尼·巴依卡每天都能看著家鄉(xiāng),看著祖國的大山。雖然他走了,但是他的精神一直都在,我們要和他一起,永遠守護好祖國的邊境,守護好我們的家園?!?/p>
為準備2021年的全國兩會,拉齊尼·巴依卡生前還在精心準備著自己的議案,然而英雄如今卻長眠于帕米爾高原。親密無間的同學已經(jīng)離開了人世,但拉齊尼·巴依卡的愿望還沒有實現(xiàn),同為全國人大代表的木沙江·努爾墩與同學買買提·居瑪決定:培訓結束后一起去拉齊尼·巴依卡的家鄉(xiāng),去他曾經(jīng)守邊巡邏的地方走訪調(diào)研,根據(jù)拉齊尼·巴依卡生前的想法,提出一個建議,帶上今年的全國兩會。
拉齊尼·巴依卡騎著牦牛行走在千里邊防線上。(潘黎明 提供)
在巡邏間歇,拉齊尼·巴依卡喝著河水,吃著大馕,經(jīng)常如此。(網(wǎng)絡圖片)
拉齊尼·巴依卡為邊防官兵介紹邊境的山勢地形。(張慶良 攝影)
每一次巡邏,拉齊尼·巴依卡總是走在最前面,為巡邏官兵帶好路。(新華社記者 李翔 攝影)
拉齊尼·巴依卡與紅其拉甫巡邏官兵騎著牦牛巡邏。(新華社記者 李翔 攝影)
拉齊尼·巴依卡為邊防戰(zhàn)士彈唱。(張慶良 攝影)
拉齊尼·巴依卡和邊防戰(zhàn)士一起與當?shù)啬撩袢罕娐?lián)歡。(新華社記者 李翔 攝影)
拉齊尼·巴依卡一家人在北京參加央視節(jié)目錄制后與邊防戰(zhàn)士合影。(網(wǎng)絡圖片)
拉齊尼·巴依卡給邊防戰(zhàn)士講戍邊故事。(張慶良 攝影)
民族畫報社的好幾位記者曾經(jīng)采訪過拉齊尼·巴依卡和他的家庭,記者們提起他,都被他質(zhì)樸、熱情的人格魅力所折服。
民族畫報社記者列來拉杜:“2019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期間,拉齊尼在京西賓館接受我的采訪。他熱情豪爽,用流利的普通話說:‘現(xiàn)在國家越來越強大,我作為中國人很自豪,邊疆少數(shù)民族群眾過上幸福生活,我要堅持巡邊護國?!侵艺\的共產(chǎn)黨員,優(yōu)秀的塔吉克兒子,守邊固防幾十年,邊疆安寧有他一份功勞,向英雄致敬!”
民族畫報社記者早蕾:“2018年的秋天,在新疆塔什庫爾干縣采訪了拉齊尼·巴依卡和他的父親,被三代護邊員的故事感動。跟隨拉齊尼·巴依卡去了紅其拉甫哨所,被他的熱情、純樸、善良感染。拉齊尼·巴依卡始終忠誠于黨、奉獻于人民,他的事跡和精神感動并激勵著許多人?!?/p>
民族畫報社記者其力木格:“我對拉齊尼的第一印象是皮膚黝黑,笑容質(zhì)樸。慢慢接觸后發(fā)現(xiàn)他雖然不善言辭,但是個熱心腸,總是默默幫助他人。別人有困難他肯定是第一個發(fā)現(xiàn)并伸出援手。他心中有家國大愛,有一次在參觀團的答謝演出舞臺上表演的傳統(tǒng)舞蹈,表露了他內(nèi)心的火熱與奔騰?!?/p>
熟悉的拉齊尼·巴依卡不在了,思念之情縈繞在每個人心頭。
“不如,我們一起為他唱首歌吧?!痹c拉齊尼·巴依卡共事的護邊員艾努爾古麗·提路在執(zhí)勤時打破了沉默。
“光榮啊,祖國的好兒女/光榮啊,塔吉克的雄鷹……”慢慢地,在場所有人都跟著哼唱起來,這首電影《冰山上的來客》中的插曲,回蕩在群山之間。
天空中,倏爾傳來一聲嘹亮的雄鷹鳴叫,好似在與人們對唱:英雄的拉齊尼·巴依卡并沒有走遠,他的精神將化作雄鷹,繼續(xù)守護一生摯愛的家園。
致敬英雄! 一路走好!
?。ú糠治淖謥碓矗盒氯A網(wǎng)、天山網(wǎng)、中國喀什網(wǎng))
作者:華宗禾
資料來源:
民族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