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通古籍者越來越少
父親翻閱彝文古籍的場景永遠刻在李自強的腦海中,更讓他不能忘記的是在自己這一代人手中流失的古籍文本。
“當時我們并不知道它的價值?!崩钭詮娛窃颇鲜⌒缕揭妥宕鲎遄灾慰h平甸鄉(xiāng)的普通農民,他的父親是彝族畢摩,存有上百冊彝文古籍。幾年前,當畢摩的父親去世了,家人把全部彝文古籍搬出門外堆放在屋檐下,不久便散失殆盡。
該鄉(xiāng)張朝順的父親也是當地有影響的畢摩,存有60余部彝文古籍,數年前畢摩去世時,其家人把古籍作為畢摩的隨葬品全部燒毀在墳旁。
云南省元陽縣黃草嶺鄉(xiāng)楊批抖老人,是當地哈尼族群眾中有影響的民間藝人,能誦唱數萬行的古歌,該鄉(xiāng)馬普成老人,亦能誦唱數部長詩,但都因年老體衰在前兩年去世了,去世后無人再能唱出兩位老人的古歌和長詩了。
云南省少數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規(guī)劃辦公室(簡稱古籍辦)透露:云南這個全球少有的少數民族古籍資源豐富的地區(qū),目前每年古籍正以上千冊的速度流失。
“大量散落民間的古籍原件不能及時搜集而被毀壞流失,古籍的傳承人員不斷去世,使古籍未能及時翻譯就成為了無人能懂的‘天書’,我們又無資金來搶救?!碧崞疬@些,云南古籍辦主任普學旺憂心忡忡。
僅在云南,少數民族古籍就有少數民族文字文獻古籍、口碑古籍、用漢文記錄并涉及少數民族先民物質活動和精神活動內容的鮮為人知的文獻和碑刻三大類。據不完全統(tǒng)計,云南省少數民族文字文獻古籍有10余萬冊(卷),少數民族口碑古籍約有4萬余種。這些少數民族古籍包括了歷史、哲學、宗教、醫(yī)藥、科技等各民族先民物質活動和精神活動的豐富內容,是各民族先民智慧的結晶。
民族古籍大多由民族的民間知識分子、祭司、民間藝人等所掌握使用,精通古籍者本身為數不多。隨著歲月的流逝,迄今精通古籍者更是越來越少。
“天書”造成民族古籍間接流失
在麗江,和樹杰坐在束河古鎮(zhèn)的茶馬古道博物館中,一筆一劃地教幾位學生寫東巴象形文字。他的爺爺已經離世多年,經過多年的家傳,和樹杰已經能讀能寫古老的東巴經了,還學會了作為一個新的東巴的許多本事。
東巴是納西族的東巴教“祭司”,也是“智者”,可謂“能歌善舞,多才多藝”,要懂得并且能進行復雜的祭祀儀式,還要能繪畫、書寫經書、舞蹈,僅就熟練認識、誦讀、書寫復雜的東巴象形文字就不簡單。
“現(xiàn)在,一些人學會幾個象形文字后就到市場上賺錢,有一些是亂寫的字,我們都不認識?!碧崞疬@些,和樹杰就很憂慮。來自麗江市玉龍納西族自治縣魯甸鄉(xiāng)村子里的他,至今“固執(zhí)”地認為老祖宗傳下來的東西不能丟,更不能變味。“只能傳承,不能人為塑造?!边@是他的信念。
東巴如“國寶”一樣,可歲月無情。近幾年,一些大東巴日漸仙逝,有關部門正行動起來進行培養(yǎng)新一代東巴的系列工作。雖然,和樹杰只是靠家傳“自學成才”,但是傳承的歷史責任感也讓和樹杰感覺到一種“義不容辭”,“我自己就要從點滴做起,磨練自己?!?/p>
一批東巴古籍雖已得到搶救,但至今仍散存于民間或散存于全國各地圖書館等有關部門的其他東巴古籍,則因多數東巴現(xiàn)已去世,無人能讀懂而變成“天書”了,從而造成少數民族古籍的間接流失。尤其是彝文古籍,類似流失更為突出。由于彝族支系繁多,各支系中流傳的彝文古籍相互有差異,甲支系看不懂乙支系的古籍。
民族古籍文獻流失的嚴重性主要體現(xiàn)民族文字文獻古籍原件的流失、精通古籍的人才的流失、無文字民族的口碑古籍自然流失三個方面。關于古籍的傳承,專家們認為,要盡快進行建立民族古籍傳承人員命名制度,以保護和完善民族古籍傳承機制,從而實現(xiàn)民族古籍在民族地區(qū)的長期而有效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