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屬加工技術來自西北。青銅冶煉和鑄造是高度復雜的技術活動,有一個不斷完善和改進的過程。中國西北地區(qū)青銅時代遺址的發(fā)掘和研究填補了青銅冶鑄技術由西向東傳播的空白。古墓溝文化遺址表明新疆率先進入青銅時代,齊家文化是青銅文化由西北向西南、東北、中原傳播的中繼站。三星堆、大甸子、二里頭遺址的青銅器可能是本地制造的,但亦是文化傳播的結果。金屬加工是一項重要手工藝,常見的青銅器是刀子、鑿、針、錐、耳環(huán)、指環(huán)、斧、劍、頭盔、鏃、帶鉤、帶飾、鏡、馬銜、馬鐙等。青銅短劍是古代武士隨身攜帶的武器,廣泛分布于歐亞大陸。商周之際西北民族率先使用,春秋戰(zhàn)國時代中原或東南后來居上。歐冶子,春秋時越人,越王勾踐五把寶劍的制造者?!皻W冶子因天之精神,悉其伎巧,造為大刑三,小刑二:一曰湛盧、二曰純鈞、三曰勝邪、四曰魚腸、五曰巨闕?!焙苯瓿鐾猎酵豕篡`劍,說明歐冶鑄劍不只是傳說。綦母懷文,東魏北齊人,鋼刀制造者?!皯盐脑焖掼F刀,其法,燒生鐵精以重柔鋌,數(shù)宿則成剛,以柔鐵為刀脊,浴以五牲之溺,淬以五牲之脂,斬甲過三十札。今襄國冶家所鑄宿柔鋌,是其遺法?!北0沧迦匀簧瞄L制造保安刀,蒙古刀、藏刀亦有名。公元三世紀鮮卑人發(fā)明了木心包金屬的馬鐙,不久鐵制馬鐙流行歐亞大陸。青銅容器或禮器是中國青銅文化的特色,百越民族以善鑄銅鼓聞名。鑄造技藝之高超,至今難以超越。
百越民族銅鼓
黃金是金屬文化的象征。中國早期金器見于齊家文化、夏家店下層文化和三星堆等商、周時代文化遺址,大體而言與青銅相伴而來。金沙遺址出土太陽神鳥是絕世精品,出自西南夷先民之手,已被指定為中國文化遺產標志。金銀裝飾始見于齊家文化,三星堆、金沙金飾發(fā)達,苗族銀飾源遠流長。
金沙遺址出土太陽神鳥
玉器加工技術源于夷越。玉被認為是東亞文明的第一塊基石。玉器文化與蒙古人種密切相關,玉、金兩者分別為東西方人類物質文化最高代表。玉玦是分布最廣的玉器,最早確鑿無疑的玉玦見于約8000年前的興隆洼文化。中原賈湖、磁山、裴李崗、老官臺等先仰韶文化遺址均罕見玉器,不大可能一是玉文化的起源地。東亞大約五千年前己進入了新石器時代的鼎盛時期,紅山文化玉豬龍和良渚文化玉琮可以作為東亞新石器時代文化的象征。齊家文化等中西部發(fā)現(xiàn)的玉被認為來自東夷,正是夷越創(chuàng)造了玉文化。
良渚玉琮
射箭與火器亦是夷蠻的特長。弓箭是舊石器時代的發(fā)明。東亞細石器中有相當一部分是箭鏃,新石器時代增加了骨鏃和蚌鏃,青銅時代出現(xiàn)了銅鏃,后來流行鐵鏃;弓亦由單體弓演變?yōu)閺秃瞎湾?,還留下了箭袋、箭端和扳指等有關器物。夷人善射源遠流長?!墩f文解字》:“夷,平也,從大從弓,東方之人也?!币聂嗌淙找娪凇冻o·天問》:“帝降夷羿,革孽夏民,胡射夫河伯而妻彼雒嬪?”射箭術形成了兩大傳統(tǒng):地中海式射法(The Mediterranean release technique)和蒙古式射法(The Mongolian release technique)。地中海式射法以中間三指同時拉弦,主要流行于歐亞大陸中西部;蒙古式射法用大拇指勾弦,主要流行于東亞。蒙古式射法并不局限于蒙古草原,而是中國乃至東亞共有的射箭傳統(tǒng);相應地,東亞存在蒙古式狩獵傳統(tǒng)。鹿科動物是古代東亞人主要狩獵對象和衣食之源,鹿成了國家或權力的象征。逐鹿中原確有其事,鹿死誰手意味深長。滿洲、蒙古、女真、契丹、鮮卑屢屢得手,突厥、柔然、匈奴、儼狁、鬼方亦躍躍欲試,可能還有商人或東北夷,北方民族多憑騎射通過狩獵或戰(zhàn)爭進入中原建立王朝。
呼倫貝爾民族博物館藏海拉爾石鏃,龐雷攝,2009
火藥發(fā)明的具體過程還不清楚,原始火箭、火炮和管形火槍都不是實戰(zhàn)武器。色目人很快就掌握了火藥技術,率先在戰(zhàn)場上發(fā)揮作用;并將火炮技術傳播到了阿拉伯和歐洲。元軍攻襄陽,亦思馬因、阿老瓦丁所造巨炮起了決定性作用:機發(fā),聲震天地,所擊無不摧陷,入地七尺。弓箭是冷兵器之首,回回炮是熱兵器之始。夷人或蒙古人擅長使用弓箭,色目人善于制造槍炮。
絲織、棉織、毛織和麻織技術均源于少數(shù)民族,后來才傳入中原地區(qū)。黃帝正妻嫘祖是蠶業(yè)的發(fā)明者,嫘祖為西夷之人,先蠶祠遍布中國。良渚文化先人已經掌握了絲織技術,絲綢是夷人或越人的發(fā)明。中國養(yǎng)蠶與絲織技術的出現(xiàn)是相繼發(fā)生的,大概起源于河姆渡文化,成熟于仰韶、良渚文化,后來擴大到長江中、上游四川一帶。絲綢一開始就是奢侈品,在古代東亞人精神生活中具有特別的意義。新石器時代絲綢是可以和玉相提并論的禮儀用品。安陽殷墟出土過形態(tài)逼真的玉蠶,武官村發(fā)現(xiàn)的戈援上殘留著絹或帛。甲骨文已有蠶、桑、絲、帛等文字。蠶、桑、絲綢通過絲綢之路傳播到了西方,產生重要且深遠的影響。宋元時代海南島是中國主要植棉地區(qū),黎族人民熟練掌握了軋、彈、紡、織、染等整套棉紡織生產技術,“花被”、“縵布”、“黎幕”等遠近聞名。黃道婆少小離家,客居崖州(今海南島),將棉紡織技術引進大陸而名垂青史。上海有崇奉黃道婆的先棉祠。西域是中國最早種植草棉的地區(qū),新疆至今仍是主要棉花產區(qū)。大約公元前1000年西亞發(fā)明了鐵制羊毛剪,加速了對羊毛的開發(fā)利用。東亞較早利用羊毛制品的是西北游牧民,新疆出土青銅時代毛制品與中亞毛織傳統(tǒng)一脈相承。毛織技術三千多年前就傳入了西域,一直沒有在中原普及。中國以絲綢和布衣著稱,羊毛衫、毛褲到二十世紀才普及。苧麻是中國特有的衣料作物,是長江流域或南方特產。
南舟北車均源于少數(shù)民族,體現(xiàn)了高超的手工技術。最早的實用獨木舟見于八千年前的浙江跨湖橋遺址,河姆渡人已經普遍使用槳和獨木舟了。長江下游流域或江南地區(qū)一直是船舶制造中心,曾長期領先世界。馬車青銅時代流行于歐亞大陸,主要用于戰(zhàn)爭、狩獵、禮儀和比賽,也普遍用來陪葬。西亞、中亞和東亞均有出土,形制相似,有共同的起源,東亞的馬車來源于西亞或中亞草原。
造紙是漢代的發(fā)明,印刷術源遠流長。印章或戒指是身份的象征,西亞、南亞四千年前就很流行,三千多年前才傳入東亞。唐代刻版印刷術曾領先世界。宋代畢升發(fā)明了活字印刷術,但現(xiàn)存最早的活字印刷遺物屬于西夏。用木活字排印拼音文字更為簡便,敦煌千佛洞發(fā)現(xiàn)元代畏兀文木活字。西夏、回回率先使用木活字,朝鮮發(fā)明銅活字,歐洲人發(fā)明了鉛活字,相繼譜寫了人類印刷史輝煌篇章。藏族狼毒紙、朝鮮族高麗紙、白族白棉紙可與漢族宣紙相提并論,均是獨具特色的民族手工藝品。藏文《大藏經》是世界造紙印刷史上的奇跡。
參考資料:
1.楊伯達:《巫玉之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2.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內蒙古隊:《內蒙古敖漢旗興隆洼聚落遺址1992年發(fā)掘簡報》,《考古》,1997年1期。
3.鄧淑萍:《晉、陜出土東夷系玉器的啟示》,《考古與文物》,1999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