傈僳族是云南的獨有民族之一,總人口63.49萬人(2010年統(tǒng)計數(shù)),傈僳族人口主要分布于被譽為“東方大峽谷”的怒江和瀾滄江、金沙江三江流域的峽谷山坡地帶,怒江峽谷是傈僳族聚居地區(qū)。主要分布于云南怒族傈僳族自治州瀘水、福貢、貢山、蘭坪等縣。其余分布在云南迪慶藏族自治州中甸、德欽和維西傈僳族自治縣、麗江地區(qū)麗江、永勝、華坪、寧蒗等縣,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云龍、漾濞、賓川、永平、祥云、巍山等縣,保山地區(qū)騰沖、龍陵、昌寧等縣,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隴川、瑞麗、盈江、梁河、芒市等縣市,臨滄地區(qū)臨滄、耿馬等縣,楚雄彝族自治州楚雄、元謀、武定等縣,昆明市祿勸縣,以及四川的西昌、德昌、會理、會東、木里、鹽源、渡口、鹽邊、米易等地,處于“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狀態(tài)。小集中區(qū)又多按照原來的氏族或家族血緣關系,由幾個氏族或家族組成小塊聚居村寨。
傈僳族聚居的怒江、瀾滄江、金沙江三江峽谷,雨量充沛,土質肥沃,森林茂密,物產(chǎn)豐富。怒江流域的傈僳族,居住在怒江峽谷兩岸的山坡臺地上。怒江東岸和西岸是海拔4000多米的碧羅雪山,高黎貢山。怒江自青藏高原奔騰而下,穿流兩山之間,形成舉世聞名的“東方大峽谷”。這里山勢陡峭巍峨,群山聳立云天。河谷和山巔相差3000多米,自然形成從亞熱帶起到寒溫帶的多層次立體氣候。當江邊地區(qū)已經(jīng)桃紅柳綠,春意宜人的時候,高山地帶還寒風凜冽,大雪封山;山腰地區(qū),則常年氣候溫和。這種獨特的自然環(huán)境,為各種動物繁衍和植物生長提供了良好條件,成為天然的動植物寶庫。因此,這里又被譽為亞洲大陸的“動植物基因庫”“動物王國”和“植物王國”。
傈僳族一般居住在高山和半山區(qū),只有少量的人居住在壩區(qū)。村寨大部分建在近水靠山的向陽坡上,大的上百戶、小的三四十戶,一般的一二十戶。村寨大多以同一個氏族和部落組成,血緣氏族是構成村寨的主要核心,即便同一個村寨有不同血緣氏族雜居的,也必須以一個血緣氏族為主。同血緣氏族雜居的,也必須以一個血緣氏族為主。
自古以來,傈僳族主要從事農業(yè)生產(chǎn),并兼營畜牧業(yè)和狩獵、采集。主食玉米、蕎麥等。喜歡飲茶、喝酒、吃砣砣肉。住房多為干欄式竹木結構的二層樓房,也有平房式的木楞房或木板房。
傈僳族服飾各地不一。男子多穿麻布長衫、及膝黑褲。頭戴黑、白或藍色包頭。婦女多上穿右襟衣,下穿百褶裙。頭戴用貝片和珊瑚珠等串綴而成的珠帽“俄勒”或各色包頭。過去因服飾的顏色不同,曾有“白僳僳”“黑僳僳”“花僳僳”之俗稱。
傈僳族地區(qū)大都在海拔1000米左右的河谷坡地,適宜農耕。水田和旱地是最基本的農耕資源,糧食作物以玉米、稻谷、旱谷、小麥、蕎麥、高梁為主,瓜果蔬菜有黃瓜、南瓜、冬瓜、洋絲瓜、蘿卜、茄子、大蒜、白菜等,經(jīng)濟作物有油桐、漆樹、核桃、板栗等。農業(yè)以傳統(tǒng)種植業(yè)為主,采集、狩獵、漁業(yè)等迄今還在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因而傈僳族的生產(chǎn)分工與組織比較簡單,一般由女人承擔從事采集、紡織、做家務活等工作;男子則從事獰獵、漁業(yè)等農活。除家族共耕地以整個家族成員共耕合作外,已產(chǎn)生了“瓦刷”(雇工)耕作的形式,以應付季節(jié)性很強的農活。今天,傈僳族農民在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下,從生產(chǎn)聯(lián)產(chǎn)責任制中基本解決了溫飽,有的棄農從商,有了許多固定資產(chǎn)上百萬元的傈僳族個體老板和專業(yè)戶,特別是瀘水縣片馬鎮(zhèn)已列為省級口岸,福貢的亞坪、貢山的丹珠箐等驛道的開通,為傈僳族發(fā)展邊境貿易提供了有利條件。
傈僳族地區(qū)山川河谷秀麗,氣候宜人,礦產(chǎn)、水電、森林、動植物資源十分豐富。如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國境線長440多千米,全州面積14703平方公里,是我國著名的“三江并流”景觀地區(qū)之一。境內自然景觀隨處可見,有高黎貢山上雄奇壯麗的“石月亮”,怒江中挺拔高聳的“江中松”,江水洶涌、驚濤拍岸的怒江虎跳峽和神秘莫測的高山湖泊等等。
照片攝影:劉 軍
參考資料:
1.云南省民族事務委員會.傈僳族文化大觀[M].云南民族出版社.
2.圖案取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五十周年(1949-1999)民族大團結》紀念郵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