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1371—1434年),明代著名航海家。鄭和本姓馬,小字三保,或作三寶,回族人,云南昆陽(今屬昆明市晉寧縣)人。鄭和先世西域人,世代信奉伊斯蘭教。明初,入宮為宦官,事燕王朱棣于藩邸,后從燕王起兵。在靖難之變中,馬和在河北鄭州(今河北任丘北,非河南鄭州,另一說為“燕京鄭村壩”,今日北京東壩村)為燕王朱棣立下戰(zhàn)功。永樂二年(1404年),明成祖朱棣在南京御書“鄭”字賜馬和鄭姓,以紀念戰(zhàn)功,史稱“鄭和”。并升任為內(nèi)官監(jiān)太監(jiān),官至一品,地位僅次于司禮監(jiān)。鄭和有智略,武功高強,知兵習戰(zhàn),明成祖對鄭和十分信賴。宣德六年(1431年),欽封鄭和為“三寶太監(jiān)”。
根據(jù)明代御用相士中書舍人袁忠徹記述:“鄭和身長九尺,腰大十圍,四岳峻而鼻小,眉目分明,耳白過面,齒如編貝,行如虎步,聲音洪亮?!毕挛餮笄跋?,明成祖有意選派鄭和領(lǐng)兵出洋,曾征詢袁忠徹,袁回答:“三保姿貌、才智,內(nèi)侍中無與比者,臣察其氣色,誠可任。”“遂令統(tǒng)督以往,所至威服。”
鄭和官至南京守備,于永樂三年(1405年),奉命與副使王景弘率舟師遠航,通使“西洋”,兩年而返。至宣宗宣德八年(1433年),相繼七次(或說八次)遠航,歷時二十八年,先后到達東南亞、印度半島、阿拉伯、東非三十余國,最后一次航行,鄭和已經(jīng)年逾六十。宣德九年(1434年,一說宣德十年),鄭和死于海上(或說病逝于南京)。鄭和為打開中國到東非航道的第一人,促進中國與亞非各國經(jīng)濟、文化交流。南洋各地至今保留不少有關(guān)鄭和的遺跡。鄭和之航海地圖及隨行人員之著作,是研究明代中外交通史和亞非民族史的重要文獻,對地理學、航海學和海洋學的發(fā)展做出了卓越的供獻。
鄭和在多次下西洋之外,還曾出使日本。1402年明成祖派遣使臣分赴四方。永樂元年(1403年)琉球、日本、暹羅各國使節(jié)到中國朝貢,建立了宗藩與冊封關(guān)系。永樂二年(1404年)倭寇騷亂直隸、浙江,明成祖派遣中官鄭和往日本,奉敕討賊,由寧波附近的桃花渡出海。1405年日本王源道義遣使,獻上在壹歧,對馬等島所俘獲的倭寇;乃命來使按其本國法處置,令一人生火,將倭寇上蒸籠蒸殺。明成祖嘉獎源道義勤誠,遣鴻廬寺少卿潘賜,內(nèi)官王進等赍璽書冕服,賜日本王,令十年一貢。
鄭和統(tǒng)督水師10萬到達日本,向室町幕府第三任將軍足利義滿宣旨:“使其自行剿寇,治以本國之法”。足利義滿同時受明朝封賞,并派遣使節(jié)獻上抓獲的倭寇,與明朝正式建立了外交關(guān)系。雙方簽訂了《勘合貿(mào)易條約》,日本以屬國的名義對明朝進行朝貢貿(mào)易。明朝賜足利義滿“日本國王”金印一枚,足利義滿回書自稱“日本國王,臣源義滿”。有人對“鄭和出使日本”的真實性存疑,尤其是“水師10萬到日本”的說法。
鄭和艦隊下西洋的路線
牛首山鄭和墓
參考資料:
1.高文德主編:《中國民族史人物辭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
2. 《中國大百科全書》,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9年。
3.南京大學歷史系《中國歷代名人辭典》編寫組:《中國歷代名人辭典》,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
4.白壽彝主編:《中國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