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
圖片
在沈陽清文化國際旅游節(jié)上,廚師現(xiàn)場制作薩其馬
在北京,無論你走進哪家糕點店,都少不了看到薩其馬的身影。作為著名的京式糕點之一,薩其馬以酥松綿軟、甜膩香滑的口感“膩”住了不知多少代北京人,但是很少有人去細究“薩其馬”這個有著奇怪名字的糕點從何而來。
《燕京歲時記》中寫道:“薩其馬乃滿洲餑餑,以冰糖、奶油合白面為之,形如糯米,用不灰木烘爐烤熟,遂成方塊,甜膩可食?!庇纱丝芍_其馬原本是滿族食物。滿族人入關(guān)后,這種美味的點心才被帶到京城,后來成為漢族也喜愛的食物,并從北方傳遍了全國。
關(guān)于薩其馬的由來,有很多民間傳說。在遼東,就流傳著這么一則民間故事:過去有一富人家的家奴叫薩其馬,她從小聰明,擅長廚藝。她把白面、黃米面、高粱面摻和在一起,搟成薄餅,每層餅之間抹上滿族人愛吃的蜂蜜,摞到一起,再用刀切成菱形塊,下鍋一炸,又酥又脆,特別好吃。一天,一個千戶統(tǒng)領(lǐng)到薩其馬的主人家,吃到了這種餑餑,就問餑餑的名字,結(jié)果主人沒聽清,以為是問誰做了這種餑餑,就說:“薩其馬?!边@個統(tǒng)領(lǐng)連說:“薩其馬好吃,薩其馬好吃?!庇捎谶@個誤會,這種沒名的餑餑真的就被定名為“薩其馬”。
還有的說法是,當(dāng)年努爾哈赤遠征時,見到一位名叫“薩其馬”的將軍帶著妻子給他做的點心,這種點心味道既好,又不易變質(zhì),適合行軍打仗,努爾哈赤便將其命名為“薩其馬”。另有一說是,一位姓薩的滿族將軍,喜愛騎馬打獵,而且每次打獵后都要吃點心,點心的樣式還不能重復(fù)。一次,廚師不留神把沾上蛋液的點心炸碎了。偏偏這時將軍又催要點心,廚師火氣上來,罵一句:“殺那個騎馬的!”然后,才慌慌張張地端出點心來。想不到,薩將軍吃了后相當(dāng)滿意,問這點心叫什么名字。廚師隨即答:“殺騎馬。”結(jié)果薩將軍聽成了“薩騎馬”,這道點心因而得名。
“薩其馬”一詞最早見于典籍,是在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大學(xué)士傅恒等編的《御制增訂清文鑒》。書中談到,薩其馬制作的最后工序,是將點心切成方塊并碼起來。“切”,在滿語中稱“薩其非”,“碼”稱“馬拉木壁”,這兩個詞合起來就成了“薩其馬”——這可能是對“薩其馬”這一名稱最合理的解釋了。
幾百年來,薩其馬的做法不斷改良,除了面粉、白糖、蜂蜜、雞蛋等基本原料外,還增添了葡萄干、芝麻、山楂、瓜子仁、青梅等佐料,使其味道更加香甜可口。如果有興趣,你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口味,在家嘗試制作適合自己口味的薩其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