錫伯族文學以錫伯詩歌較為見長,錫伯族的詩歌種類十分豐富,可以分為七個類別,分別是西遷詩、卡倫詩、薩滿詩、念說詩、牛錄詩、雙語詩和新潮詩。
公元1764年,清朝平定新疆地區(qū)的準噶爾叛亂,乾隆皇帝從東北地區(qū)抽調錫伯族軍民遷居新疆,駐防伊犁地區(qū)。生活于東北地區(qū)的一千余名官兵連同家眷共五千余人于乾隆二十九年四月踏上西遷征途。錫伯族西遷戍守新疆是錫伯族歷史上的一個重大事件,西遷使錫伯族從此一分為二,分居于東北與新疆地區(qū),錫伯族西遷之后,為保衛(wèi)祖國領土、發(fā)展邊疆經濟做出了卓越貢獻。在這一歷史事件的基礎上,發(fā)展出了錫伯族別具特色的西遷詩。西遷詩以清朝末年著名的錫伯族詩人錫筆臣的《離鄉(xiāng)曲》和現代錫伯作家管興才的《西遷之歌》為代表作。
在錫伯族的民間文學中,也有豐富的民間傳說和民間諺語。在錫伯族的民間故事中,《章京和他的女婿》諷刺了吝嗇貪財的岳父;《燕子》《三兄弟》歌頌了勞動人民的美德;《窮姑娘和富姑娘》斥責了貪婪和自私,教育人們要善良正直。關于人參的許多傳說則富于神奇幻想色彩。
錫伯族也有較為完善的書面文學作品,以頓吉納的《頓吉納的詩》為代表,體現了錫伯文學的最高成就。頓吉納為清朝時期的著名詩人,公元1826年,在錫伯族大舉西遷60周年之際,他隨清軍調駐伊犁,在伊犁察布查爾見到骨肉同胞時,感慨萬千,寫下了這首流傳至今的著名抒情詩。
錫伯人有很強的語言天賦,通曉多民族語言,被稱為“天生的語言家”。錫伯人有進行文學翻譯的良好傳統,他們借鑒吸取其他民族優(yōu)秀的文學精華,通過吸收再創(chuàng)作的模式提煉發(fā)展為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民間文學,如錫伯族家喻戶曉的《依蘭古倫舞春》《東周列國志》《岳飛傳》等。
近代時期,錫伯族年輕學者銳意創(chuàng)新,積極學習與借鑒國內外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翻譯中外名著,創(chuàng)作了《勸學歌》《老婦淚》《戒煙歌》等詩篇和話劇作品。新中國成立之后,錫伯翻譯家除翻譯了許多現代漢文文學作品如《阿Q正傳》《白毛女》等,也翻譯了一些其他少數民族的文學作品,如錫伯著名翻譯家哈拜翻譯了哈薩克族著名的文學作品《阿拜之路》。
參考資料:《錫伯族簡史》編寫組:《錫伯族簡史》,民族出版社,198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