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地方去一次就夠了,但草原不行。草原的存在時刻提醒著人們:世界是美的,美是脆弱的、是由多種元素組成的,其中一些需要“保護并使用著”。
草原、游牧……這些詞匯多少伴隨著古老、神秘、魅力等字樣。在現(xiàn)代化的飛速進程中,這些詞匯所包含的歷史意韻非但沒有減弱,反而越發(fā)吸引人們去重新認識。草原游牧的生產(chǎn)生活方式會改變,但文明的內核會依然傳承。
有些人和事是蒙古族所獨有的:迄今仍豎寫的文字,綜合了實用與建筑學美學原理的蒙古包,集合力量與技巧的套馬,歡樂盛會那達慕,蘊含生存哲學的搏克,與國際象棋同理的蒙古象棋,好聽的長調與馬頭琴,以萬物崇敬為核心理念的宗教文化……事實上,能夠讓草原持久保持綠色的內因正是游牧文明的核心價值:和諧、包容、適度索取,樂觀、智慧、堅韌向前。這些內涵可以從蒙古族的物質和精神生活包括那達慕中得到答案。
全景那達慕
在蒙古語里,“那達慕”直譯是“游戲、娛樂”,先前的名稱是“乃-日”,意為“聯(lián)歡、聚會、友情”。“乃-日-那達慕”在很長時間里并用,單用“那達慕”是近代的稱呼。如今的那達慕直譯為文體大會,主要競賽項目是搏克(先前稱蒙古式摔跤)、射箭、賽馬。這三樣以男子競技為主,也是很長時間以來檢驗一個男人是否智慧、強壯的最直接的方式。
當然,后來那達慕增加了許多新項目,比如賽駱駝、提水、縫蒙古袍扣子、撿牛糞、打斷牛骨比賽、蒙古象棋比賽、沙嘎(羊拐)比賽等。在北京舉辦的那達慕里,還融入了現(xiàn)代三大球類比賽項目,為了集體參與,增加了拔河比賽、扔沙包、服飾比賽、兒童說蒙古語比賽、兒童唱歌比賽等。
今天的那達慕已經(jīng)成為包括商品銷售、文藝演出、招商引資、旅游推介、表彰勞模等充滿人文內涵的綜合盛會,甚至延伸出新的分支:沙漠旅游節(jié)、集體婚禮、詩歌那達慕、廟會那達慕、攝影那達慕等,體現(xiàn)出那達慕的包容性。2006年5月,那達慕經(jīng)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
在“靠天吃飯、靠力吃飯”的漫長歲月里,人口稀少,相距遙遠,與風雪、獵物、疾病、敵人搏斗,個體的強壯非常重要,必須時刻強身健體。另一方面,游牧民族天生樂觀,歡樂的心情要通過某種形式釋放出來。那達慕就是絕好的形式。給老人祝壽、給孩子周歲慶、春季打馬鬃、半農(nóng)半牧地區(qū)的糧食豐收等,都可以附帶舉辦那達慕,以豐富聚會內容,營造歡樂氣氛。優(yōu)秀的搏克手、賽馬手、射箭手、套馬手、歌手、巧手(女性)等,都是草原上倍受尊敬的人物。
那達慕如今不僅在草原上舉行,也在城市里舉行。不能賽馬就比賽搏克,場地不大就因地制宜;室外不行就在室內,掛上橫幅,有吃、有喝、有演出、有儀式,同樣叫那達慕;遠離草原的天津海河、上海浦江、廣東海邊也出現(xiàn)那達慕的身影;那達慕也不僅是蒙古族的聚會,而是融入了所在地區(qū)的多個民族成員,成為新時期民族文化的展現(xiàn)形式。
搏克:勝者不驕,敗者無怨
搏克是那達慕上必不可少的內容,其在蒙古語里是“堅固、結實”的意思。在很長的時間里,它是以“蒙古式摔跤”的名稱出現(xiàn)的。1988年,蒙古式摔跤正式被改為“搏克”,在全國首屆農(nóng)民運動會上表演,第二屆時被列為正式比賽項目;1991年第四屆全國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體育運動會上,搏克被列為正式比賽項目。
2004年8月,內蒙古自治區(qū)西烏珠穆沁旗舉辦搏克大賽,2048名選手參與比賽。 通拉嘎攝
搏克比賽,人人皆可參與,所有參賽者不分年齡、體重、職業(yè),只要報名就算一個。比賽一跤定勝負,無論遇到什么樣的對手,機會只有一次。不僅如此,搏克比賽點到為止,膝蓋以上的任何部位著地就算輸。比賽先給敗者發(fā)獎,敗者同樣可以領到一份獎品,坦坦然然,笑對現(xiàn)實而寄希望于下次比賽。
搏克不僅是體育項目,也充滿著文化的元素。搏克手穿牛皮制的衣服(蒙古語為“照德格”),像坎肩,又像腰帶,為對手提供抓手,也保護自己的腰肩。上面鑲滿了金屬釘子,一是美觀,二是加大了強度,釘子的數(shù)量也有講究。衣服上面還有印花,背后鑲著各種圖案,大都是吉祥、搏克、蒙古、幸運等字樣或太極圖、盤蛇圖、龍、虎、獅等,體現(xiàn)著蒙古族陽光積極的美學價值觀。
搏克手所穿的“照德格”很多是從父輩那里傳下來的,肥大的褲子一來保護腿不被劃傷,也不會影響腿腳活動,二來也美觀——那上面的圖案很可能是母親縫制的。所以,搏克手們經(jīng)常說“我身上的衣服有著父母的心血”。
搏克比賽入場和謝幕時的舞蹈動作意味著禮貌、勇猛和尊嚴。脖子上有一個圓圈,上面系滿了彩色布條,蒙古語為“將嘎”,只有獲得過冠軍的人才有資格佩戴。奪得一次冠軍就系一條,如果有前冠軍傳給下一代的,那更為珍貴。比賽入場時,四肢舞蹈,“將嘎”飄逸,猶如一頭雄獅撲來,勇猛氣派。
搏克的參與者沒有本地人和外來者的限制。往往一個旗或蘇木舉辦那達慕或搏克大賽,附近的幾個甚至十幾個旗、蘇木的搏克手們都來報名。搏克手們騎著馬、趕著車,擦拳摩掌地想要展示自己的強壯和搏克技術,女人和孩子們歡天喜地看熱鬧,為搏克手鼓勁。賽后,人們津津樂道,崇敬著搏克手,并且給獲勝者冠以最美的稱號和榮譽。
內蒙古自治區(qū)正藍旗搏克手充滿補丁的祖?zhèn)黪右隆?巴義爾攝
賽馬:速度與激情
如果說草原是游牧文化的搖籃,那馬就是游牧文化的重要元素之一。茫茫草原上,馬是牧人的最佳伴侶和助手,生產(chǎn)生活都離不開馬,馬也因此被譽為五畜(馬、牛、駝、山羊、綿羊)之首。
賽馬體現(xiàn)在那達慕上,有長距離的,幾十公里,很是考驗蒙古馬的耐力;也有短距離的,適用于小型那達慕、場地賽等,還有兩三歲的馬讓兒童駕馭。近代出現(xiàn)了馬術表演。更有錫林郭勒盟的大型百馬實景表演,成為極具地方特色和民族文化意味的新亮點。
在遠古時代,人們對速度的認識是從馬開始的。它最初是交通運輸工具,然后是狩獵工具,進而運用到戰(zhàn)爭(騎兵),始終貫穿在人們的生活與文化之中。相應地,馬靴、馬甲、馬刀、馬鞍等馬具和服飾形成了巨大的產(chǎn)業(yè),馬奶是上好的營養(yǎng)品,馬是許多文學藝術、傳說故事里的主角,蒙古族的標志性樂器之一也是馬頭琴。
今天我們喜歡賽馬,是英雄氣概的折射、審美欣賞的需要、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的考量,參賽者興奮,觀看者激動。賽馬是力量、速度、激情、美學的集中體現(xiàn)。
套馬手們。 巴義爾攝
射箭:機智、勇敢、智慧的展現(xiàn)
騎馬和射箭是速度與威力的完美結合。古代蒙古人的箭鏃可以飛到數(shù)百米外,還有各種功能的箭頭。力量、速度和準確性決定著殺傷力的大小。
射箭是借助弓的彈力將箭射出,分為射遠、射準。最早用來狩獵,之后用于戰(zhàn)爭,最后才成為體育運動。在蒙古高原的很多巖畫里,都有射箭的圖案。與馬的馴服使用一樣,弓箭的使用增加了人類征服自然的威力和自信。
在箭的基礎上還發(fā)明了弩,它又比弓先進了一些。一是訓練時間短,二是對較小目標的命中率比弓箭高。弩的發(fā)明成為槍機的前身,為后來槍炮的誕生做好了準備。
弓箭用多種材料制成,體積大、拉力強,沒有很大的力氣根本拉不開,遑論射遠和射準。站著拉弓已經(jīng)很難的話,那在馬上雙手離韁,保持平衡,再把箭射到遠方,又有幾人能行?
射箭的故事非常傳奇。成吉思汗的弟弟哈薩爾的次子移相哥,自幼就在成吉思汗身邊,長大后以高超的箭術著稱。1225年,成吉思汗征討花剌子模后班師,蒙古各部首領率大軍會師額爾齊斯河上游,舉行盛大慶宴。在那達慕的射箭中,移相哥射出335庹(兩臂伸展長度),正中靶心,創(chuàng)驚人紀錄。成吉思汗降旨刻碑,以示紀念。
2018年,時年85歲的嘎拉申尼瑪是那一年參加射箭比賽中最年長的選手。 巴義爾攝
蒙古象棋:生存哲學的體現(xiàn)
蒙古象棋也是草原游牧文化生存哲學的體現(xiàn)。棋子分白黑兩種,共32個,雙方各有一王、一帥、雙車、雙象、雙馬和8個小兵。不同的是,蒙古象棋把象刻成駱駝,把小兵刻成獵狗的形象,有的小兵是搏克手,體現(xiàn)游牧生活特色。馬無限制,如同在草原馳騁;不允許“吃”光對方,要給對方留一子;不得最后將死對方的官長;王、將等都可以出去,并非自己圍在城里;小卒沖到底就成為車馬炮;多種情況可成和棋。1989年舉行的內蒙古自治區(qū)第二屆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體育運動會,把蒙古象棋列為正式比賽項目。
舉辦那達慕大會期間,人們可以購物、參觀、品嘗地方特產(chǎn),蒙古醫(yī)就診、書法展覽、圖書展示、選購首飾等,都是大受歡迎的項目。開幕前的祭敖包、彩車游行、文藝表演等,充滿了儀式感和莊重感,廣播里傳來的美妙音樂與那達慕構成了歡樂的海洋。人們三三兩兩,與老友重逢,與新人相見,孩童奔跑著,藝術家們感慨著,整個草原沸騰了。
北京那達慕自1981年以來,已經(jīng)舉辦39屆,其中兒童蒙古語會話比賽是城市那達慕的一個亮點。巴義爾攝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喀納斯冬季那達慕賽馬。 陳嶺攝
搏克手的褲子上繡著不同的圖案、文字。 巴義爾攝
搓駝毛繩比賽。 達姑拉攝
撿牛糞比賽。 巴義爾攝
作者:巴義爾
資料來源:《中國民族報》
中國民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