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国产精品视频免费观看,97视频国产,99成人免费视频,狠狠躁夜夜躁人人爽天天

您的位置:  首頁 > 民族歷史 > 概況  > 詳細頁面

把握歷史主軸 弘揚中華文化

來源:中國民族報 作者:蒙曼 發(fā)布時間:2020年02月24日 瀏覽量:

  在新時代兩岸人民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充滿期待的時刻,我們兩岸學者共同研討兩岸永續(xù)發(fā)展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從文化層面而言,把握歷史主軸、弘揚中華文化,就十分重要。

  所謂把握歷史主軸、弘揚中華文化,其實就是知去向、守本根的問題。我們學習歷史,在很大程度上不是為了過去,而是為了將來。這就是所謂鑒往知來。鑒往為什么可以知來呢?因為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我們的未來走向,永遠跟我們的文化傳統(tǒng)聯(lián)系在一起。這樣說來,把握歷史主軸也罷,弘揚中華文化也罷,其實是一而二、二而一的關系,都是為了我們共同的未來。

  我們的歷史主軸是什么?

  中國的歷史主軸是什么?可以總結成兩個字——“和”與“合”?!昂汀笔呛投煌摹昂汀?,“合”是分久必合的“合”。這兩個字分別代表文化的整合和政治的整合。

  先看文化整合的“和”。我們中國歷史上有幾次大的文化整合。

  第一次是從七八千年前的滿天星斗到四千年前的月明星稀。所謂“滿天星斗”,是指中華文明的起源廣泛,在七八千年前,北邊的紅山文化,南邊的良渚文化,中原的仰韶文化,東邊的龍山文化,西邊的齊家文化等,呈現(xiàn)出“滿天星斗”的景象。但是這些廣泛多樣的文化都逐漸向黃河流域凝聚,最后在四千年前凝聚成夏商周三代的農耕文化、禮樂文明。這時文明有了明確的中心,就不再是“滿天星斗”,而是“月明星稀”了。

  第二次是從百家爭鳴到儒道互補、儒表法里。這是春秋戰(zhàn)國到秦漢之間的思想轉化。從春秋時期開始,中國思想活躍,出現(xiàn)了百家爭鳴的局面。此后經(jīng)歷了一段調整期,包括秦朝焚書坑儒,漢初尊奉黃老,還包括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些探索都各有意義,也各有偏頗,直到西漢中期,才慢慢整合成政治上的儒表法里、文化與生活上的儒道互補。

  第三次是從魏晉南北朝和隋唐時代的儒釋道三家并尊到宋朝理學興起。魏晉以后中國又一次進入思想爆發(fā)期,佛道兩家崛起,并和儒學平分秋色。直到宋朝,理學興起,把關照自然的道家、關照生命的佛家和關照人倫與政治的儒家融為一體,在此后幾百年,理學成為中國人的主導思想。

  這三次大的文化整合逐次出現(xiàn),讓中華文化的一致性越來越強,彈性也越來越大。這叫“和而不同”。

  再看政治整合的“合”。政治整合也有幾次大時代。

  第一次毫無疑問是秦統(tǒng)一六國,推行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把整個中原都納入了同一個政權之中。

  第二次是隋唐統(tǒng)一。此前入主中原的匈奴、鮮卑、羯、氐、羌等少數(shù)民族也進入了統(tǒng)一的序列。

  第三次是清朝的統(tǒng)一,把蒙古、新疆、西藏等邊疆民族地區(qū)都納入統(tǒng)一的政權之中。

  幾次大統(tǒng)一都在分裂的基礎上建立,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分久必合”。

  兩個大勢——“和而不同”和“分久必合”,造就了今天中國的疆域和中國文化的特性,也造就了今天的中國。

  怎樣達到“和”與“合”?

  中國歷史主軸為什么會呈現(xiàn)出“和”與“合”這兩個特點呢?這取決于中華文化的特性。

  先說和而不同的“和”。它取決于中華文化的包容力。我們中國的文化從根上就具有這樣的包容力。二里頭文化地處中原,它往東吸收龍山文化,往南吸收良渚文化,成為各種文化、思想、組織方式的大熔爐,然后成就自己的文明模式。中華傳統(tǒng)文化在鼎盛時期也繼續(xù)彰顯著這種包容力。以大唐盛世為例,它不僅有“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的熱烈,更有儒釋道并尊,祆教、景教、摩尼教共處的和諧。來者不拒,有容乃大,這是中華文化的特性,其實也是“和”字的本義?!昂汀笔鞘裁矗克^“和”,是指吹奏用蘆管編成的排笛。能夠包容五音才有美妙的音樂,這是和的基礎。中華文化和音樂一樣,有主流,有主旋律,但是不要求定于一尊,而是允許不同的文化在不同的層面發(fā)揮作用,這是最典型的中華文化智慧。

  再看分久必合的“合”。它取決于中華文化的整合力。談到中華文化整合力強的話題,人們往往會想到開封猶太人的例子。猶太人在很多地方頑強地保留著文化獨特性,但是到了中國,很快就務農應舉,混同眾人。這確實是一個發(fā)人深省的話題。其實不光猶太人,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各民族,尤其是北方的匈奴、鮮卑等少數(shù)民族向中原大遷徙,也出現(xiàn)了大融合的局面。為什么中華文化具有這樣強大的整合力?有兩個說法至關重要。第一是先賢孔子講的: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第二是史學家陳寅恪在《唐代制度淵源略論稿》中的判斷:胡漢之別不在種族而在文化。什么意思呢?中國最相信文化的力量,中華文化也確實勝過一切金戈鐵馬、機槍大炮,溫柔而有力地整合起了今天的中國,聯(lián)系起了更大的中華文化世界。

  兩岸人民同心同德、同向同行

  我們的歷史主軸是“和”與“合”,我們的文化體現(xiàn)和促進了“和”與“合”。那么,我們兩岸共同擁有的文化傳統(tǒng)到底有哪些呢?我想說三個“共同”:共同的價值,共同的經(jīng)驗,共同的審美。

  看共同價值。在宇宙層面,我們都相信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在國家層面,我們都服膺以民為本,以德治國。在社會層面,我們都講究和而不同,忠恕之道。共同價值解決的是善的問題。

  看共同經(jīng)驗。我們都重視政治的治亂興衰,制度的沿革損益,個人的榮辱得失。從中獲取經(jīng)驗,在經(jīng)驗的基礎上理解現(xiàn)在,面向未來,是整個中華民族面臨的共同話題。共同經(jīng)驗解決的是真的問題。

  看共同審美。包括文字美、音樂美和形象美,審美塑造著中華民族溫柔敦厚的性格和凝聚內斂的表達方式,解決的是美的追求問題。

  這樣看來,海峽兩岸不僅同文同種,還擁有真善美的共同追求,為何不同心同德、同向同行呢?

  《孟子·萬章上》中說:“仁人之于弟也,不藏怒焉,不宿怨焉,親愛之而已矣?!蔽覀儍砂督裉斓奈幕涣骶褪遣徊嘏⒉凰拊?,然后才能相親相愛,同向同行。兩岸同胞是命運與共的骨肉兄弟,這種情義不可能被海峽隔斷,歷史終將見證相會的那一刻,就像《詩經(jīng)·棠棣》所說的那樣,“兄弟既翕,和樂且湛”!

    

  作者:蒙曼

  資料來源:中國民族報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