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舞,藏族民間舞蹈,是藏族人民獨有的一種表演方式,主要分布在甘肅省舟曲縣的三個地區(qū),即上河地區(qū)(上河片)、下河地區(qū)(山前片)和山后地區(qū)(山后片)。多地舞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多地舞由“多地”、“嘉讓”、“甸錄”三部分內容組成,主要有賴薩多地、格班多地、貢邊多地等十余種之多,均是當?shù)夭刈迦罕娫谙矐c、豐收、祭祀、民俗等節(jié)日活動期間跳的舞蹈。
多地舞的動作以腰以下部位為多,經(jīng)常出現(xiàn)“一順邊”的美,即手和腳同出一側形成“一順兒”。許多舞蹈中女性以身體俯仰、臀體轉動為特色,顫膝擺胯,微動肩胸,上身較為平穩(wěn),上肢開張幅度不大,合著腳步和節(jié)奏律動,較為突出地表現(xiàn)了女性胸部之凸顯、腰部之柔軟、臀部之豐腴。舟曲藏民族的女性舞姿顯出了山地藏民族腆靜、文雅、內秀的性情。
多地舞主要分布在舟曲縣的上河等三個地區(qū),各地區(qū)的多地舞都由村寨單獨代系傳承。各個藏族村寨之間由于語言不同和交通不便,相互交流較少,舞蹈動作也有很大的差異,許多地區(qū)連舞蹈名字的叫法也不相同。深居山中的多地舞很少被外界提及,直到1958年,該縣首次舉辦民間傳統(tǒng)歌舞匯演,鐵壩鄉(xiāng)第一個把《馬鈴舞》搬上了舞臺,“多地”舞開始走上對外傳播和發(fā)揚的道路。多地舞屬于集體舞蹈類型,動作簡潔易學。村寨中的年輕人都不用特意拜師學藝,只需在平時節(jié)慶活動中觀察長輩們跳舞就自然習得,村子里的年輕人絕大多數(shù)都很喜歡學習這種舞蹈。憨班鄉(xiāng)黑峪村村民李扎西是唯一被認定為多地舞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李扎西深諳藏傳佛教文化,熟識各種宗教禮儀,對各種形式的多地舞有很深的研究。舟曲縣政府及具體文化部門(文體局和文化館)在多地舞保護和傳承工作方面做了較大的努力。自2007年開始專門用于保護和發(fā)揚多地舞的資金投入累計達五十萬元。2007年組織人員針對多地舞進行了普查,于2008年將普查結果歸類入檔,制定了《舟曲“多地”舞蹈藝術保護法規(guī)》。2010年初,舟曲縣政府部門建立了“多地舞蹈藝術保護中心”,計劃建立檔案并有效地保護老、新藝人。
編號:Ⅲ-90
類別:傳統(tǒng)舞蹈
申報地區(qū)或單位:甘肅省舟曲縣
參考資料:國家民委文化宣傳司組織編寫《國家級少數(shù)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集解》,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14